海南尖峰岭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新闻公告
海南尖峰岭热带雨林天然林保护工程区森林保护成效评估
作者: 尖峰岭站 更新时间: 2018-04-18

从1993年1月1日开始,海南尖峰岭热带林区率先在全国开展试点停止对热带天然林进行商业性采伐,这比海南全省停止采伐热带天然林(1994年)和全国停止采伐天然林(1998年后各地陆续停采)都要早。尖峰岭热带森林停止采伐后转向了以热带天然林灰度保护为主的森林培育和林分质量提升之路。1998年国家又将尖峰岭林区(现尖峰岭林业局和尖峰岭保护区范围)全部森林划为了天然林保护工程重点管护范围,之后又将尖峰岭林区周边的板桥、抱由、感城、黄流、尖峰、江边、利国、千家和天安等9个乡镇,以及陈龙沟自然保护区(中国林科院热带林业研究所试验站)、公爱农场、华侨农场、乐光农场和山荣农场等5个国有单位的林地,共618985亩天然林地纳入尖峰岭天保工程管护区。至此,尖峰岭天然林保护区工程区(简称“天保工程区”)保护的总面积达1289528亩(即128.95万亩),其中重点工程区(即现尖峰岭林业局和尖峰岭保护区范围)67.05万亩。

20多年来,尖峰岭天保工程区的热带森林保护成效如何?这里以1993年至1996年海南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以结束年1996年为基数)和2017年海南省核定的尖峰岭天保工程区森林面积和蓄积量数据,进行对比,并以海南尖峰岭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尖峰岭生态站)的长期监测成果为计量参数,评估尖峰岭天保工程区自1996年至2017年的21年间的保护成效,主要结果如下:

1、实现了天保工程区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的“双增”目标:

尖峰岭天然林保护工程区的森林面积、蓄积量和森林覆盖率变化数据,如表1所示,总体而言,天保工程的实施,使得尖峰岭的热带雨林得到了休养生息,其面积和蓄积量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增加,实现了“双增”目标。

表1  尖峰岭天保工程区和重点工程区1996年-2017年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变化

 

尖峰岭天保工程区的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变化值情况如下:

1996年尖峰岭天保工程区有热带天然森林面积为120.17万亩,森林覆盖率为93.19%,森林总蓄积量为762.53万立方米。

2017年的有热带天然森林面积为126.11万亩,森林覆盖率为97.80%,森林总蓄积量为927.74万立方米。

21年间森林面积净增加了5.94万亩;覆盖率增加4.61个百分点,森林蓄积量净增加了165.21万立方米。

在重点工程区(尖峰岭林业局和尖峰岭保护区),其变化情况如下:

1996年尖峰岭重点工程区有热带天然森林面积为62.75万亩,森林覆盖率为95.10%,森林总蓄积量为553.61万立方米。

2017年的有热带天然森林面积为65.63万亩,森林覆盖率为97.88%,森林总蓄积量为647.27万立方米。

21年间森林面积净增加了2.36万亩,覆盖率增加2.78个百分点,森林蓄积量净增加了93.65万立方米。

森林面积变化见图1,森林蓄积量变化见图2,森林覆盖率变化见图3。

  

图1 尖峰岭天保工程区和重点工程区森林面积变化趋势

 


图2 尖峰岭天保工程区和重点工程区森林蓄积量变化趋势


 

       图3 尖峰岭天保工程区和重点工程区森林覆盖率变化趋势


上述净增加的森林面积,一方面是来源于停采前的未恢复林地和未成林地,另一方面是来源于天保工程区,特别是重点工程区林区原职工的经营退耕地(现林区职工基本上迁入到尖峰镇集中居住);而森林蓄积量的增加,一方面是来源于净增加面积上的森林生长量,另一方面是来源于森林停采得到有效保护后的净生长量得到了增加。

2、森林涵养水源能力进一步提升

根据尖峰岭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的长期监测数据,1996年尖峰岭天保工程区的热带天然森林的年调蓄水量(大气降水后通过森林生态系统蓄水、之后在旱季缓释流出,已扣除暴雨和特大暴雨引起的洪水等灾害性水量)为6.73亿立方米,2017年的年调蓄水量为7.06亿立方米,每年可净增加3328万立方米。每年所调节的水资料量相当于新建1座大(二)型水库(1~10亿立方米);21年间,每年新增加的调节水量相当于新建造1座中型水库(库容为1000万立方米~1亿立方米)。其中在尖峰岭重点工程区,1996年的年调蓄水量3.54亿立方米,2017年的调蓄水量为3.68亿立方米,每年可净增加1323万立方米。由于森林质量的进一步提升,尖峰岭林区多年来没有发生严重的塌方、滑坡等次生地质灾害。调蓄水量保护情况详见图4。


图4 尖峰岭天保工程区和重点工程区森林调蓄水量变化趋势


3、固碳释氧能力进一步提高

由于森林面积和蓄积量持续增加,尖峰岭天保工程区的热带天然林固碳释氧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增强。1996年尖峰岭天保工程区热带森林碳库(不含土壤碳库,下同)总量为722.21万吨,折合成二氧化碳量为2648.12万吨;2017年热带森林总碳库量为863.98万吨,折合成二氧化碳量为3167.93万吨。1996-2017年的21年间,森林植被净增加了141.77万吨碳,折合二氧化碳量为519.81万吨;算成年平均值则为:年均净增加6.75万吨碳,折合二氧化碳量24.75万吨。尖峰岭热带森林年平均净固定的二氧化碳量相当于吸收了39.42万辆排量为2.0的汽车一年行驶1万公里所排出的二氧化碳(按照92号汽油的碳含率匡算)。

在重点工程区,1996年热带森林碳库总量为521.19万吨,折合成二氧化碳量为1911.10万吨;2017年热带森林总碳库量为601.77万吨,折合成二氧化碳量为2206.48万吨。1996-2017年的21年间,森林植被净增加了80.58万吨碳,折合二氧化碳量为295.46万吨;算成年平均值则为:年均净增加3.84万吨碳,折合二氧化碳量14.07万吨。尖峰岭重点工程区热带天然森林年平均净固定的二氧化碳量相当于吸收了22.40万辆排量为2.0的汽车一年行驶1万公里所排出的二氧化碳。

尖峰岭天保工程区和重点工程区1996年和2017年间的森林碳库(万吨二氧化碳)和21年间净增加的碳库(万吨二氧化碳)变化图如5所示。


图5 尖峰岭天保工程区和重点工程区森林碳库和21年间变化趋势

1996-2017年的21年间,1996~2017年间,由于森林面积和蓄积量的净增加,天保工程区年平均新增的释氧量为13.11万吨;重点工程区年平均新增释氧量为7.45万吨。


4、热带雨林生态旅游和森林康养环境越来越优

由于尖峰岭森林资源实现了“双增”的目标,林分质量进一步提升,森林生态系统生态服务功能效益都得到了持续的增强,如保持土壤和养分、调节气候、提供负离子、净化大气环境、维持生物多样性和优良的生态旅游环境等。

以热带雨林生态旅游产业为例,据2004年至2017年的14年时间内,尖峰岭国家森林公园的进行旅游的入园人数累计达到了87.2万人次,仅门票的收入就达到了2094.5万元,且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图6),入园人数年均增速率为16.7%,门票收入年均增速为11.0%。特别是2013年以来,入园人数年均增速率达21.4%,门票收入年均增速达26.7%。


图6  尖峰岭国家森林公园2004-2017生态旅游人数和门票收入变化曲线

上述森林公园门票收入数据可看出是公园经营的直接收益。根据凯恩斯经济学的“乘数原理”,以及根据相关专家的研究结果,尖峰岭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汇总了中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在森林生态旅游的直接收益与间接收益的比例,一般为1:3.18。按照此比例计算,尖峰岭国家森林公园2004年至2017年间的间接收益达6660.5万元,由此可知,热带雨林生态产品产生的经济效益可观。

近年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全力推进“森林康养”产业的发展。尖峰岭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也利用其监测设备设施,开展了热带雨林负离子、PM2.5、PM10等空气环境质量的监测,结果显示,尖峰岭热带雨林具有极好的环境净化能力,例如,在一处热带山地雨林(天然更新约55年的林分,尚不是老龄林)内,2018年2月份(旱季)的平均负离子浓度为每立方厘米4230.7个,最大值为每立方厘米9715个,最小值为每立方厘米1020个,远超过了每立方厘米800个的保健浓度临界值,而雨季或者在林中溪流瀑布之处的值则更高。尖峰岭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曾经在尖峰岭雨林谷的溪流瀑布处(瀑布落水前以及四周共5个测点)测得的平均值可达每立方厘米2万个;在热带原始森林中一般变化在每立方厘米3000-6000个之间。

而在PM2.5指标方面,检测结果显示,森林中的PM2.5浓度月平均值仅为每立方厘米10.3微克,最大日均值为每立方厘米20微克,最小为每立方厘米5.9微克;PM10指标,月平均值仅为每立方厘米18.0微克,最大日均值每立方厘米39.1微克,最小为每立方厘米8微克,空气质量等级均为“优”。反映出尖峰岭热带雨林环境是发展森林生态旅游和康养产业的优良场所。

下一步将围绕森林环境质量等森林康养指标,尖峰岭热带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将与尖峰岭国家森林公园/尖峰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深度合作,在全林区多点监测空气负离子、PM2.5、PM10、空气细菌含量、森林植物精气含量等质量指标及其在全林区的空间格局状况,分析其与森林类型及气候因子等的关系,遴选适宜的森林康养基地。

版权所有: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 京ICP备05002838号-58
Email: jff@cern.ac.cn TEL:020-87032619 技术支持:国家生态科学数据中心 •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