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尖峰岭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新闻公告
海南尖峰岭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重点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017年工作总结
作者: 尖峰岭站 更新时间: 2018-01-04

     2017年海南尖峰岭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简称“尖峰岭生态站”)的科研和监测工作由热林所“森林生态监测与评价”研究团队(简称“生态课题组”)负责,同时,本研究团队还负责了国家林业局森林碳汇研究与实验中心(简称“碳汇中心”)的科研业务工作。在科技部、国家林业局、中国林科院和热林所等上级主管部门和全体同仁的共同努力下,顺利完成了全年各科研项目计划任务。

一、2017年承担的课题概要

     尖峰岭生态站2017年共有在册纵向研究和横向科技研发课题共32个,其中,新增项目6个,在册项目数较2016年减少4个。

按照32个课题来源划分类别,来源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占总项目的15.6%;科技部基础性工作专项和基础条件平台项目4项,占12.5%;重点研发计划1项,占3.1%;中央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10项,占31.3%;生态定位站运行费2项,占6.3%;林业行业专项1项,占3.1%;广东省林业厅科技项目2项,占6.3%;地方横向6项,占18.8%;国际合作项目1项,占3.1%。

     截止到2017年12月底至,全年度实际到位研发经费576.41万元,比2016年度到位经费增长16.98%;上年度结转经费557.39万元;课题年度支出经费236.13万元,年度外拨协作单位经费67.25万元;结转下年度经费852.42万元。由于本年度处于“十三五”的前期以及重点研发项目执行初期等原因,大部分项目经费需按照年度计划分配到“十三五”期末或至2022年,所以,年度收入经费大于年度支出经费。

二、年度计划执行情况概要

1、常规性监测数据积累基本正常

     尖峰岭热带林生态系统定位站常规性研究监测包括三个地面气象站、四个集水区测流堰、三套森林小气候、一套碳水通量与廓线等基础监测内容进展顺利,11月份又增加了一套林区空气负离子实时监测系统。2017年尖峰岭地区受台风影响较小,因此各类监测设备运转基本正常,但部分野外监测设备的零监测零部件或主机主板、供电系统等由于使用时间长,已出现老化情况,但由于得到科技部和国家林业局等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关心和支持,保证了运行经费中有相关的仪器设备维护更新经费,所以,一些小型的零部件能够得到及时更新和补充,但较大型的部件因更新采购手续和进口等原因,如碳水通量的数据采集器主板,更新采购所需时间较长,导致出现了1个多月的野外监测数据缺失情况。

     全年获得了森林水文、小气候、地面气象等基本观测数据超过 200 万个,约500MB;自动观测数据约数据量约25GB(主要是碳水通量与廓线数据),保障了国家生态站的数据采集与社会科技服务支撑的基本要求。

     同时,对海南吊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3个自动气象站和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3个自动气象站传感器进行维护或更换,为推进海南森林生态系统整体研究布局提供环境监测参数。11月,生态站在尖峰岭天然更新林区新增了1个空气负离子自动监测系统,目前正在采购1套空气PM2.5自动监测系统,以及在海南(尖峰岭、霸王岭和吊罗山)热带森林环境联网监测无线传输的设备采购工作,这些都将为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生态质量监测提供技术保障。

2、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顺利

     基于中央及科研院所基本业务费“豆科功能群植物对氮磷利用的适应与分化”、“尖峰岭大样地动态复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已经发现土壤氮和微生物是影响豆科生长的关键因素;与中山大学等合作,发现雌雄植株互作可以使某些性状趋同;探讨了不同氮磷条件下稀有物种如何与邻体共存等。

(1)大样地常规监测工作按照计划正常开展

     在60公顷大样地内,每个月连续收集132个种子和凋落物框,并分枝、叶、花果鉴定和保存磨粉样品;分旱雨季对870个幼苗框进行生长动态观测2次;分季度对60个红外相机收集数据3次;5约和12月共2次测量50个样方近4100个植株生长环变化;补充大样地及周边植物照片,继续编辑大样地物种特征专著的书稿。

(2)启动了大样地第一次复查工作

2017年7月,尖峰岭生态站正式启动了大样地的复查工作,至年底,已完成了大样地中24000个25平方米小样方的拉线和近50万株木本植物的重新挂牌和涂油漆标记等工作,为2018年的每木复查提供了基础条件。

(3)发现ECM和AM菌对土壤N\P\C在不同植物中利用产生分离现象

     与佛罗里达大学Adriana Corrales合作开展大样地内真菌和植物共存关系研究,发现ECM和AM菌对土壤N\P\C利用产生分离;与佛罗里达国际大学Aaron Hogan合作在研究尖峰岭原始林和次生林植物养分性状、根系形态和养分性状、及系统发育关系的关联;也和加利福利亚大学洛杉机分校、犹他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中山大学、北京植物所、西双版纳植物园、中南林业科学大学、森环森保所等开展大样地的数据联合分析。另外,发现了肉质腐草科新种尖峰水玉怀、分析豆科全球分布、幼苗邻体补偿效应。

(4)在广东建立了一系列生物多样性监测样地

     承担了广东翁源青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和广州从化陈禾洞省级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监测样地建设技术服务,为这2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分布建立了13个和14个生物多样性监测样地,已全部完成野外调查,获得了约5万个植株近60万条野外实测数据。

3、热带森林气候与碳氮磷水循环耦合研究

     基于主要是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台风干扰对海南岛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固碳功能的影响研究”、所基金项目“用15N示踪方法研究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生态系统氮沉降的去向”等项目,完成了2000株树木生长动态监测环的三次调查工作,200个凋落物框的12次凋落量的收集调查工作,12个月份不同处理(对照、去根、凋落物去除、凋落物加倍)下土壤呼吸的测定工作等。

(1)尖峰岭热带森林长期氮添加后气态N排放规律及其驱动机制研究

     与传统看法相反,长期氮添加并不会导致增加N2O的排放从而使得气态氮排放增加,加剧温室效应;长期氮添加影响气态氮排放的微生物作用机制主要是降低了反硝化效应的贡献,同时使得共反硝化和氨氧化贡献显著增强;人类对与氮相关产品的大量使用将对自然生态系统氮循环具有极其重要的潜在影响,氮沉降的增加将通过改变微生物的相关过程从而使得氮循环发生改变。

     本年度还完成氮沉降试验样地的每月固定的施肥工作、土壤呼吸(自养、异养和凋落物呼吸)测定工作和凋落物收集测定工作;每年旱季和雨季的土壤取样和样品分析(土壤有效氮、土壤pH、土壤碳氮磷)测定工作;旱季和雨季的2500株树木的生长监测测定、植物叶片和细根的取样测定工作。以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原始林和次生林为研究对象,实地模拟氮沉降增加对热带山地雨林固碳能力的影响,结果发现:氮添加热带山地雨林树木生长影响不显著,仅中氮处理有促进树木生长的趋势。氮添加均显著地促进了山地雨林生态系统土壤碳排放(P < 0.05)

(2)阐释了热带森林中沉降氮的去向及其对森林固碳能力的影响

     通过15N同位素在自然状态下的添加标记实验发现尖峰岭热带森林仍然是氮受限的,该森林能够固持大量沉降的氮,并且植物更偏好吸收硝态氮,而且这种氮固持能显著的促进植物碳吸收,矿质土壤是沉降氮的最大吸收库。

(3)热带森林生物量对长期气候变化和干扰方式的弹力分析

     不同演替阶段森林由于物种组成和结构存在差异,因此导致稳定性存在差异,而不同起源方式对于次生林的恢复也存在显著的影响,通过对海南岛地区不同演替类型和恢复方式及恢复时间的次生林生物量的对比分析,发现物种组成和数量简单森林类型其生物量更易恢复,而起源方式中干扰越大,其生物量越难恢复。本结果对于如何通过政策制定和人为干预措施,促使热带森林生物量弹力较弱的次生林快速更新和恢复高生物量弹力具有重要的带森林生物量弹力较弱的次生林快速更新和恢复高生物量弹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4)热带山地雨林生产力的营养限制

     旱季和雨季土壤矿化测定和取样工作;样地近1000株植物叶片的取样、制样和样品碳、氮和磷元素分析测定工作;样地气象环境(空气温湿度、土壤温度、土壤水分)监测工作。以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原始林和次生林为研究对象,实地模拟氮磷沉降增加对热带山地雨林生产力的影响,结果发现:磷处理显著促进了小乔木(DBH ≤ 10 cm)和中乔木(10 < DBH ≤ 20 cm)的生长,氮磷处理加速了小乔木的生长,但是对中乔木和大乔木(DBH>20cm)并无影响。磷添加均显著地促进了山地雨林生态系统土壤碳排放(P < 0.05),磷添加对细根的生物量没有显著影响,但是氮-磷处理显著降低了细根的碳含量,磷处理和氮-磷处理显著增加了土壤表层细根的磷含量而降低了N:P。这些研究结果都表明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是一个受磷限制的生态系统,通过氮-磷外源输入刺激了细根对磷的吸收,而促进原始林地上部分的碳吸收和地下部分的自养呼吸。

(5)气候变化对热带森林水文的影响

     发现气温是影响尖峰岭热带山地流域枯水径流的主要因子,而降雨是影响总径流和快速径流的主要因子。未来雨强增加10%,尖峰岭热带森林集水区溪水流量、表面径流和水流量将增加1.3倍。

(6)尖峰岭林区的气候变化规律

     发现近50年来,尖峰岭林区气候增暖作用显著,气候变化主要存在10~25 年的周期。

4、森林土壤生态学研究

     基于“华南地区森林土壤典型调查”今年的工作主要是结合《广东翁源青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生态因子监测》和《广东从化陈禾洞生物多样性监测保护区》两个项目开展广东省内的调查取样工作,共完成217个剖面调查取样(陈禾洞106个,青云山73个,南岭38个),417份土样化学分析和798份环刀土壤物理性测定,目前还有陈禾洞的424份土壤正进行样品处理工作。完成了青云山土壤19个物理化学指标数据电子化和质量报告文本的专家验收,建立了土壤因子背景数据库。另外,在广西共调查土壤剖面42个,土壤样品168份正在分析中。完成了华南森林土壤调查年度及进展报告以及已有数据分析、上报工作。

5、森林碳汇监测、计量与碳汇机理研究

(1)我国海南岛热带森林碳源汇的长期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因素研究

     通过对尖峰岭30多年的历史样地调查和环境因子记录数据的联合分析,发现与世界其他典型热带森林,比如亚马逊热带森林相比海南岛热带森林的碳汇能力相当,但碳汇能力呈逐年下降的趋势。通过对环境和生物因素的综合探讨,我们发现台风及其伴随的强降雨和季节性干旱是驱动碳汇能力变化的主要因素。

(2)广州市森林碳汇监测与计量研究获得进展

     完成了广州市第一期森林样地调查数据进行核对、分析和集成建模研究,二期项目开展了森林碳汇样地复查,利用多源多分辨率空间影像数据获取森林结构数据,探索结合样地级别森林碳汇参数,建立碳汇计量数据分析模型,估算森林生物量和碳储量。制定年度森林碳汇样地第二次复查方案和技术规程,准备第四季度逐步启动复查事宜。协调林业活动温室气体排放、广州市森林碳汇管理决策和服务支持系统构建和广州市林业碳汇项目交易市场研究等课题/专题任务的执行和进度质量等工作。

(3)热带南亚热带森林碳汇监测体系构建

    完成尖峰岭3个热带半落叶季雨林和3个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固定样地(每个样地面积为5000m2)建设调查和土壤取样分析测定工作,完善了尖峰岭垂直海拔梯度的固定样地序列;收集吊罗山40个固定样地的数据,对其10个固定样地进行维护和复查,在吊罗山建立3个热带低地雨林和3个热带山地林的固定样地(每个样地面积为5000m2)并进行样地调查和土壤取样分析测定工作;收集广东翁源青云山南亚热带森林13个固定样地数据;协助完成广州从化陈禾洞南亚热带森林14个固定样地的建立调查和土壤取样工作。基本上构建了已海南和广东为主的森林碳汇监测样地系统。

6、尖峰岭生态站开放平台运行情况良好

     尖峰岭生态站今年有来自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华南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林科院森环森保所、中科院植物所、海南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等10多家科研院校的专家教授及研究生,约60余人次参与了生态站的合作研究工作,也与加利福利亚大学洛杉机分校和戴维斯分校、犹他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佛罗里达大学、阿尔伯特大学等开展了合作研究。与美国佛罗里达国际大学签署了合作培养研究生的协议。目前尖峰岭生态站的开放平台运行情况越来越顺畅。

     尖峰岭生态站继续支撑了北京大学主持的973项目“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源汇特征及其全球意义(2010CB950600)”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项目“中国陆地植被的时空格局与生态功能(31021001)”继续在尖峰岭站开展氮磷添加实验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参与的973项目“碳循环关键过程及其气候系统耦合研究(2013CB956600 )”继续在尖峰岭站开展甲烷气体监测研究;海南大学在尖峰岭60公顷样地内进行了多次微生物调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支撑了广州市的森林碳汇计量与研究项目(一期和二期)、广东青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监测项目和主要生态因子监测项目、广州从化陈禾洞省级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监测项目、北京大学的中国植被志编研项目,以及中山大学、中国林科院、中国科学院等科研院所相关科研项目的研究。

     由尖峰岭生态站依托单位徐大平所长和刁晓平书记共同签署的热带林业研究所和海南师范大学的《科研合作框架协议》,尖峰岭生态站作为该协议的主要实施部门,将在申报科技项目、共同培养研究生、提供学生实习、参与科学研究、共享监测数据服务等方面开展全方位的合作。尖峰岭生态站将成为海南师范大学重要的“科研教学和实习基地”。

     2017年尖峰岭生态站接收了广东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2名学生为实习生,实习期限为一年,主要从事森林生物多样性和森林土壤的调查研究工作。

     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尖峰岭生态站为有关科研教学单位提供了共享和支持服务,全年共享支持服务单位数据达80余家,共享支持服务人数达500人次。

7、积极开展技术培训服务

     为落实国家级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的“共享、宣传、科普、教育、培训、交流”的国家台站建设与运行的基本要求,同时,也应近期新建设的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和生态系统监测站的要求,尖峰岭生态站举行了2次技术培训班。

4月,应海南省吊罗山林业局(森林公园)和海南省吊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邀请,尖峰岭生态站周璋博士、林明献工程师以及研究生马志婷在吊罗山林区对近40名人员(包括各科室负责人和年轻骨干人员以及护林点基层工作人员)进行生物多样性长期监测方面的培训。本次培训是为落实国家级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的“共享、宣传、科普、教育、培训、交流”的国家台站建设与运行的基本要求,同时,也应近期尖峰岭生态站与吊罗山自然保护区开展科研项目合作建设的要求。周璋博士做了“森林长期生态学监测——生物多样性调查与监测”的报告,向参加培训的基层林业工作人员详细讲解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自然保护区的概念、分类以及作用;(二)开展生态学监测的四个目的“摸家底、找变化、评成效、供需求”;(三)生物多样性监测的内涵、对象、手段、目标、理论支撑系统以及从宏观和微观角度进行监测尺度的确定;(四)在监测方法上,主要是对生物因子的监测方法——固定样地法做了详细的介绍,包括样地的选择、编号、调查内容、数据库的建立以及技术规范等,同时也对目前全球大样地做了简单的介绍;(五)最后,结合国家经济发展以及全球发展趋势,再一次重点强调了生态监测的重要性、生态公益林的重要地位以及生态GDP的可增值性。

     11月,海南尖峰岭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举行了2017年度森林生态站和监测站野外设施建设和数据采集技术交流与培训会议。参会代表有来自广西、广东、海南、湖南、江苏、江西等省区的10个生态定位站和监测站的近50名从事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监测研究的同仁。国家林业局生态定位研究网络中心杨振寅处长、中国林科院热带林业研究所尹光天副所长亲临本次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会议一共安排了10个专题报告:“尖峰岭国家级森林生态站建设与管理情况介绍”(李意德);“森林碳水通量监测与数据处理技术”和“森林生态系统碳氮磷水耦合监测与研究技术”(陈德祥);“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样地建设与数据处理技术”(许涵);“森林土壤长期固定监测与数据处理技术”(骆土寿);“地面气象与森林小气候监测与数据处理技术”和“森林生态系统氮磷添加实验技术”(周璋);“森林植被样地数据采集系统及其应用”和“林区数字化(含生态监测数据)管理技术”(文峰);“森林集水区测流堰、综合观测塔、气象站场等设施建设关键技术”(吴小波)。报告之后,参会人员对生态站的监测内容、理论基础、技术方法、数据采集与处理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在会议安排的讨论环节中,大家都能够踊跃发言,根据各自生态站和监测站在工作中碰到的具体问题,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获得了满意的解决方案。在野外现场观摩与实操训练环节,全体参会人员来回步行10余公里,深入到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原始林区,对森林生物多样性、森林碳水通量、氮磷沉降模拟、森林水文、森林土壤监测等野外研究设备设施的建设、数据采集、质量控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学习,对某些监测项目进行了实际操作,加深了他们通过室内学习的印象,并希望今后能多举办这里交流培训会议,以便尽快提升他们的科研监测能力和水平。培训交流会得到了广东友信方森林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和广州力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协办。

8、尖峰岭生态站积极参与生态学学科发展及生态环境建设咨询服务

     1月和8月尖峰岭生态站参加了热林所和中国林科院的生态学科发展咨询会并作了咨询发言;2月和6月分别为三亚竹藤生态站和广州城市生态站的建设提供了技术咨询服务;6月和7月分别为广东潮州和中山提供了古树名木鉴定和保护技术服务;7月应海南省林业厅关进平厅长的邀请,赴海南参加“海南林业大讨论大行动研讨会”,作了“发挥热岛凉山优势,促进生态产业发展”的专题演讲,并提交了同名科技咨询报告一份;11月份为广东惠州市农学会作了“保护森林资源,共享生态产品”的专题报告;12月为海南昌江县“热带雨林节”作了“走进热带雨林,享受美好生活”的科普专题报告。

9、积极开展科普活动,加强宣传,扩大影响

     7月4日,湖南长沙长郡中学一行30余中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尖峰岭国家级森林生态站开展夏令营活动,尖峰岭生态站林明献工程师、研究生汤文广、解亚鑫、石佳竹等作为野外科普活动的老师,带领学生们在尖峰岭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监测研究区域进行了现场科普教学活动,主要内容有:了解热带雨林生物多样性的特点、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水文生态功能、固碳释氧功能、涵养水源功能、保护土壤功能、净化环境功能等,特别是热带雨林提供负离子、杀菌灯与生态旅游密切相关的功能作用。学生们纷纷表示,通过到我国典型的热带雨林进行现场学习,丰富了自己的知识面,对促进中学阶段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据悉,长郡中学为湖南省重点中学,创立于1904年,培养了徐特立、李维汉、陈子展、周世钊等知名人士。

     据不完全统计,尖峰岭国家级森林生态站2017年在国家林业局、中国林科院、科技部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等网站,以及科技日报、经济日报等平面媒体报道了生态站的研究动态与进展、学术交流、合作研究等信息报道16条共27次,扩大了尖峰岭生态站的影响。

三、成果产出(论文、成果、报告、获奖等)

1、尖峰岭生态站发表论文10篇(其中5篇为SCI论文):

(1)Zhang Zhou, Ying Ouyang, Yide Li∗, Zhijun Qiu, Matt Moran. Estimating impact of rainfall change on hydrological processes inJianfengling rainforest watershed, China using BASINS-HSPF-CATmodeling system. Ecological Engineering, 2017,(105):87-94 (SCI).

(2)Huai Yang, Matteo Detto, Shirong Liu, Wenping Yuan, Cheng-I Hsieh, Xu Wang, Renli Chen, Huai Chen,∗, Changhui Peng, Xinhua Jiang, Yide Li , Han Xua, Wenjie Liu, Qiu Yang. Effects of canopy gaps on N2O fluxes in a tropical montane rainforest in Hainan of China. Ecological Engineering, 2017,(105):325-334 (SCI).

(3)Huai Yang, Shirong Liu, Kunfang Cao, Jingxin Wang, Yide Li, Han Xu,Characteristics of typhoon disturbed gapsin an old-growth tropical montane rainforest in Hainan Island, China.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2017,(28):1231-1239(SCI)。

(4)HAIJUN YANG, HAN XU*, YUNFEI DENG & YIDE LI,Carex xueyingiana (Cyperaceae), a new species from Hainan Island, China。Phytotaxa,2017,308 (2):239–248(SCI)。

(5)Ying Ouyang , Prem B. Parajuli, Yide Li , Theodor D. Leininger , Gary Feng,Identify temporal trend of air temperature and its impact on forest stream flow in Lower Mississippi River Alluvial Valley using wavelet analysis。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17,(198):21-31(SCI)。

(6)李艳朋,许涵*,李意德,骆土寿,陈德祥,周璋,林明献,海南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60公顷样地不同空间尺度物种多样性数据集。全球变化科学研究数据出版系统,DOI:10.3974/geodb.2017.02.05.V1。

(7)张瑞娟,骆土寿,黄德职,许 涵,李小川,多用途树种竹柏的特性及其栽培。林业与环境科学,2017,33(3):97-100。

(8)张瑞娟,周 璋,骆土寿,李小川,李意德,赵厚本,广州市典型木荷风水林碳库价值核算。林业与环境科学,2017,33(4):14-18。

(9)许格希,史作民,刘顺,陈欢欢,唐敬超,马凡强,许涵,刘世荣,李意德,林明献,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林冠层乔木某些功能性状的系统发育信号、关联性及其演化模式。生态学报,2017,37(17):5691-5703。

(10)何增丽,许 涵,秦新生,唐光大,李意德,海南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2种夹竹桃科植物的空间布分格局与关联性。生物多样性,2017, 25 (10): 1065–1074。

2、鉴定科技成果1项:

     李意德,许涵,林明献,骆土寿,丁易,张于光,陈德祥,周璋,杨怀等,海南热带山地雨林恢复过程中的生物多样性变化规律研究。由中国林学会组织、国家林业局科技司和中国林科院科技处参加的专家鉴定[鉴字(2017)03号]。

3、参与获奖成果1项:

     骆土寿:冰灾对南岭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2017,第八届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排名8)。

4、学术报告、技术培训报告等16次:

(1)周璋:森林长期生态学监测——生物多样性调查与监测。4月13日,海南吊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监测培训班。

(2)许涵:热带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6月3~8日在海南送科技下乡活动学术报告,鹦哥岭和五指山保护区各1次,共2次。

(3)李意德:热带雨林生态服务功能评估。在海南送科技下乡活动学术报告(五指山保护区报告)。

(4)李意德:发挥热岛凉山优势,促进生态产业发展。7月17日海南省林业厅林业大讨论大行动咨询会专题报告。

(5)许涵:热带雨林动态监测样地系统—共享合作研究野外平台。10月14日,中国南方森林生态系统联合研究学术研讨会报告。

(6)李意德:尖峰岭国家级森林生态站建设与管理情况介绍。2017年度森林生态站和监测站野外设施建设和数据采集技术交流与培训会议专题报告,海南尖峰岭,11月8日。

(7)陈德祥:森林碳水通量监测与数据处理技术。2017年度森林生态站和监测站野外设施建设和数据采集技术交流与培训会议专题报告,海南尖峰岭,11月8日。

(8)陈德祥:森林生态系统碳氮磷水耦合监测与研究技术术。2017年度森林生态站和监测站野外设施建设和数据采集技术交流与培训会议专题报告,海南尖峰岭,11月8日。

(9)许涵: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样地建设与数据处理技术。2017年度森林生态站和监测站野外设施建设和数据采集技术交流与培训会议专题报告,海南尖峰岭,11月8日。

(10)骆土寿:森林土壤长期固定监测与数据处理技术。2017年度森林生态站和监测站野外设施建设和数据采集技术交流与培训会议专题报告,海南尖峰岭,11月8日。

(11)周璋:地面气象与森林小气候监测与数据处理技术。2017年度森林生态站和监测站野外设施建设和数据采集技术交流与培训会议专题报告,海南尖峰岭,11月8日。

(12)周璋:森林生态系统氮磷添加实验技术。2017年度森林生态站和监测站野外设施建设和数据采集技术交流与培训会议专题报告,海南尖峰岭,11月8日。

(13)李意德:保护森林资源,共享生态产品。11月18日,广东惠州市农学会2017年度学术年会特邀报告。

(14)周璋:热带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12月15日,尖峰岭林业局科级干部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专题培训班上做主旨演讲。

(15)李意德:走进热带雨林,享受美好生活。12月27日,海南省昌江县“热带雨林生态文化节”特邀科普报告。

四、人才培养

     2017年共有在读硕士科学研究生8名,专业硕士2名;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2名;本年度1名硕士研究生和联合培养1名博士研究生完成论文答辩并毕业;与佛罗里达国际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1名。广东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2名实习生在本站进行生物多样性和土壤调查研究的实习,为期一年。

五、2018年工作计划

     在新的一年里,尖峰岭生态站研究团队全体人员将继续努力,共同把尖峰岭生态站的各项监测研究工作和开放性研究平台工作做好。工作主要有:

1、继续加强尖峰岭国家级生态站的管理工作,特别是在科技部和国家林业局要求下的开放性研究平台建设与管理工作,保证尖峰岭生态站有效的运行与生产安全;

2、维护好生态站的设备设施,持续保证生尖峰岭态站水、气、土、生等常规性监测数据的完整性和连续性,这是定位站所有工作中的最基本任务;

3、着力抓好“三个研究平台”(生物多样性监测研究平台、森林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平台、地下生态学过程研究平台)的深化研究,特别是生物多样性监测研究平台,2018年需要基本完成大样地的复查工作;

4、着力做好尖峰岭生态站各个科研项目的深化研究工作,特别是2017年启动的科技部重大科技专项(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公益性科研院所等上级主管部门的纵向科研项目,争取多出研究成果。

4、继续加大“请进来”的工作力度,邀请国外知名作者来尖峰岭生态站指导,鼓励和加强与其他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联合开展研究;通过已获得的海量数据的分析整理,利用引智计划项目、创新团队项目等聘请的国外专家优势,撰写更多高水平的论文;同时也要加大“走出去”的力度,让尖峰岭生态站年轻的研究人员出国开拓视野,提升数据挖掘处理和论文撰写水平,争取人才培养等方面有更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

5、继续做好国家台站的数据共享与社会服务工作,完成广东青云山保护区和陈禾洞保护区的主要生态因子监测和生物多样性监测工作;广州市森林碳汇计量与监测项目(二期)的野外样地复查工作;广东省生态公益林可持续经营的调研工作等。

6、争取在研究论文和专著的出版等研究成果方面比2017年度有更进一步的提升。



版权所有: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 京ICP备05002838号-58
Email: jff@cern.ac.cn TEL:020-87032619 技术支持:国家生态科学数据中心 •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