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海南尖峰岭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的科研和监测工作由热林所“森林生态监测与评价”研究团队负责。在科技部、国家林业局、中国林科院和热林所等上级主管部门和全体同仁的共同努力下,顺利完成了全年各科研项目计划任务。
一、2015年承担的课题概要
尖峰岭生态站今年共有在册纵向和横向课题共25个,其中新增项目2个,已结题项目1个。全年度实际到位研发经费314.32万元,上年度结转经费367.13万元;年度支出经费227.45万元,年度外拨经费99.50万元(其中所内其他课题组38.00万元);结转下年度经费354.50万元。年度收支基本平衡。至2015年底止,课题经费及使用情况详见下表。
至2015年12月底止尖峰岭生态站承担主要项目及经费到位情况一览表(单位:元)
项目名称 |
上年结转 |
本年收入 |
收入合计 |
本年支出 |
外拨 |
经费结存 |
台风干扰对海南岛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固碳功能的影响研究 |
447,478.38 |
- |
447,478.38 |
201,014.00 |
- |
246,464.38 |
热带雨林物种、功能和系统发育多样性的关联性及影响因素 |
243,262.00 |
- |
243,262.00 |
202,627.68 |
- |
40,634.32 |
热带雨林群落物种多样性与土壤碳氮积累、分配与转化关系的研究 |
50,000.00 |
- |
50,000.00 |
- |
- |
50,000.00 |
氮沉降对热带山地雨林固碳能力的影响研究 |
136,545.00 |
- |
136,545.00 |
- |
- |
136,545.00 |
尖峰岭国家站运行经费(科技部) |
422,914.32 |
520,000.00 |
942,914.32 |
152,161.76 |
- |
790,752.56 |
定位站运行费(国家林业局) |
|
120,000.00 |
120,000.00 |
120,000.00 |
- |
- |
海南热带雨林土壤碳储量分布格局及变化规律研究 |
46,266.59 |
- |
46,266.59 |
20,000.00 |
- |
26,266.59 |
华南森林植被调查 |
210,565.00 |
209,187.00 |
419,752.00 |
23,744.00 |
- |
396,008.00 |
海南岛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碳水平衡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与适应 |
95,482.00 |
100,000.00 |
195,482.00 |
- |
- |
195,482.00 |
华南地区森林土壤典型调查 |
140,000.00 |
- |
140,000.00 |
43,370.50 |
- |
96,629.50 |
海南岛热带雨林碳氮水耦合观测、模拟与应用技术 |
3,949.19 |
- |
3,949.19 |
|
- |
3,949.19 |
热带山地雨林植被志编研 |
- |
60,000.00 |
60,000.00 |
- |
- |
60,000.00 |
基于大样地系统的热带森林动态监测研究 |
251,052.40 |
- |
251,052.40 |
173,515.70 |
- |
77,536.70 |
氮沉降对热带山地雨林固碳能力的影响研究 |
99,520.00 |
- |
99,520.00 |
- |
- |
99,520.00 |
尖峰岭大样地系统的数据集成与野外手册编制(许涵 |
- |
50,000.00 |
50,000.00 |
50,000.00 |
- |
- |
用15N示踪方法研究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生态系统氮沉降的去向 |
- |
80,000.00 |
80,000.00 |
80,000.00 |
- |
- |
热带山地雨林生产力的营养限制研究 |
- |
90,000.00 |
90,000.00 |
90,000.00 |
- |
- |
3类豆科功能群植物对氮磷利用的适应与分化 |
- |
120,000.00 |
120,000.00 |
120,000.00 |
- |
- |
海南省森林生态系统固碳现状速率机制潜力研究(碳专项)* |
- |
44,000.00 |
44,000.00 |
13,626.98 |
- |
30,373.02 |
热带山地雨林林窗对土壤碳积累影响的研究(所基金)* |
50,000.00 |
30,000.00 |
80,000.00 |
57,488.77 |
- |
22,511.23 |
树种对土壤有机碳化学结构及稳定性影响(院基金)* |
110,000.00 |
90,000.00 |
200,000.00 |
57,890.40 |
- |
142,109.60 |
热带雨林多样性与土壤碳氮积累分配研究(基金项目)* |
250,000.00 |
- |
250,000.00 |
29,710.00 |
- |
220,290.00 |
森林生态系统碳-氮-水交换通量计量* |
140,267.00 |
- |
140,267.00 |
29,589.00 |
- |
110,678.00 |
生态定位站运行费* |
403,995.24 |
- |
403,995.24 |
99,780.24 |
- |
304,215.00 |
广东省林业科技项目实施效果评价 |
- |
50,000.00 |
50,000.00 |
- |
- |
50,000.00 |
广州市森林碳汇计量 |
420,000.00 |
1,580,000.00 |
2,000,000.00 |
680,000.00 |
995,000.00 |
325,000.00 |
其他技术开发类项目 |
150,000.00 |
- |
150,000.00 |
30,000.00 |
- |
120,000.00 |
合计 |
3,671,297.12 |
3,143,187.00 |
6,814,484.12 |
2,274,519.03 |
995,000.00 |
3,544,965.09 |
注:*经费在热林所试验站财务账户中(海南尖峰岭)。
二、年度计划执行情况概要
1、常规性监测数据正常积累
尖峰岭热带林生态系统定位站常规性研究监测包括三个气象站、四个集水区测流堰、两套小气候仪器等基础监测内容进展顺利,各类仪器设备运转基本正常,2015年尖峰岭地区受台风影响不算严重,因此各类监测设备运转基本正常,一部分零监测零部件由于使用时间长,老化,但都及时得到了更新和补充,因此,全年没有出现重大的监测数据丢失情况。
全年获得了基本观测数据超过2000万个,数据量超过500MB;研究观测数据约18亿个(主要是碳水通量数据),数据量约24GB。
2、生物多样性研究获阶段性成果
基于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60 hm2大样地及卫星样地的生物多样性研究平台各项工作进展顺利。林业行业专项项目“热带雨林生物多样性维持与自然恢复机制”通过了国家林业局科技司组织的验收,认定成果1项:“热带天然林自然恢复效果评价关键技术”;中央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重点项目“基于大样地系统的热带森林动态监测研究”通过了中国林科院科技处组织的现场查定。大样地项目获得了以下阶段性成果。
(1)全面建成了生物多样性样地监测系统平台,构建了完整的数据资料库,为后续长期监测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该平台包括“一个面积为60 hm2的森林长期监测动态大样地+180个面积为625m2的公里网格样地+11个1000-10000 m2固定样地”在内的热带雨林生物多样性的长期监测样地平台,其中大样地加入了美国热带林研究中心CTFS长期监测网络。所有样地监测数据汇总整理成5个数据库:植被调查数据库、功能性状数据库、植物图片数据库、环境因子数据库和系统发育数据库。连续监测工作包括:大样地内50个样方共4300个植株生长环的逐月测定;471个种子和凋落物收集框的按月定时收集;813个幼苗框进行生长动态连续观测。
(2)海南热带森林采伐后50年的自然更新变化规律。通过尖峰岭样地系统中的公里网格样地数据进行了深入分析,按照择伐和皆伐后自然更新25年以内的幼林和自然更新25-50年的中龄林进行人为划分不同的森林类型,并对照未受人为扰动的热带原始林(或老龄林)的群落组成与结构特征,评估了径级择伐和皆伐后热带森林经历自然更新50年来的恢复动态规律及其森林质量变化,并对现有森林自然恢复与保护的成效进行评价。研究结果发现:①.海南尖峰岭热带森林经过50年的自然恢复,仅部分森林组成物种和结构特征得到恢复,其中,物种丰富度总体上能恢复到原始林的80%或接近原始林,但是表现出与原始林物种组成相似性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特别是皆伐后的自然更新林,最终可能导致与原始林顶级不同的偏途演替格局;②.发现地区特有对物种在整个森林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恢复中起关键指示作用,即如果特有物种能够得到迅速恢复,那么,显示整个森林群落的物种资源得到快速恢复,恢复到原始林所需的时间更短,恢复方向也与原始林更为接近;③.森林结构的恢复较慢,特别是反映森林群落结构特征的胸高断面积(反映林木蓄积量或生物量的重要指标)远未恢复,自然更新50年内只以中小径级材的恢复为主,换算出来的年材积均增长约2%;耐阴种逐渐恢复时间长,且随恢复时间增加,阳性种减少;径级择伐森林比皆伐后森林更容易恢复。以上结论从生物多样性和森林群落结构的恢复等理论方面,支持了热带林业研究所于上世纪70年代提出的“砍三留七”经营模式的合理性,但需要进一步注意对目的采伐物种的选择。尖峰岭森林生态站于1999年获得的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主要成果中,从自然恢复森林的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和固碳能力等方面也证实了“砍三留七”经营模式的合理性。本研究结果发表在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应用生态学杂志》)上,审稿人和编委均认为该文章进一步阐明了合理经营和保护热带原始森林的重要性,对于精确评估中国热带天然林的保护成效,改进现有的自然保护与热带森林恢复管理措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热带森林稀有物种与常见物种存在生境利用分离的现象。基于尖峰岭生物多样性监测与研究平台所获得的海量数据,探讨了多植物种群共存且生物多样性指数非常高的热带雨林物种自然分布格局,以及与环境的关联性。研究发现:①.在同一个具有明显的生境梯度条件的区域中,植物种类受气候和土壤条件共同影响能够呈多个热点分布区,森林中稀有物种和常见物种对生境利用存在分离现象,稀有种多分布于常见物种多度较低的区域;②.常见物种倾向于生长在潮湿、相对温凉和高土壤氮区域,而稀有种倾向于生长在相对温暖、高土壤钾、钙、镁、特别是高磷的区域。所以有些森林小区域虽然物种多样性指数较低,但这些区域是稀有种的偏好生长区域,这些小区域在自然保护区优先区域划分的时候经常被忽略。该项研究阐明了了解稀有物种热点分布区在森林恢复和自然保护中的重要性,认为需要平衡重点保护与一般保护的区域,对易破碎化的低物种多样性但稀有种多的区域必须进行优先保护!本研究结果已发表在Journal of Ecology(《生态学杂志》)上,审稿人认为该论文解决了生物地理学、群落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学等学科中关于物种分布与生境关联的科学问题,对自然保护范围的划定、保护区和森林公园的有效管理,及如何促进热带天然林的自然恢复等方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4)探明了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主要树种的空间分布格局。基于尖峰岭60公顷大样地数据,深入分析了热带山地雨林的群落结构特征,研究了290种木本物种的种群结构和空间分布格局,绘制了大样地19个土壤理化性质空间分布图,为更深入阐述我国热带雨林地区的物种多样性维持机制等提供了背景资料;也为热带地区生态公益林改造和混交林营建中的树种选择及合理配植提供了科学依据,例如,能够通过植物的空间分布格局对于土壤养分的分布模式和地形特征条件,进行合理的树种选择和配置设计。出版了《海南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群落特征、树种及其分布格局》专著一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蒋有绪研究员为本书作序。
3、热带森林碳氮磷水耦合研究新进展
基于主要是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台风干扰对海南岛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固碳功能的影响研究”、所基金项目“用15N示踪方法研究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生态系统氮沉降的去向”等项目,完成了2000株树木生长动态监测环的三次调查工作,200个凋落物框的12次凋落量的收集调查工作,12个月份不同处理(对照、去根、凋落物去除、凋落物加倍)下土壤呼吸的测定工作,新增布设去根土壤呼吸测定小样方5个,内生长法细根生长监测框24个。完成了每月2次原始林和次生林大气降水和穿透雨、根际区下土壤水和溪水不同形态氮素测定的样品收集。完成原始林15N同位素添加施肥样地布设1200m2及相关植物、土壤、水500份样品取样和分析工作。保证热带1个原始林通量观测系统、3个气象梯度观测系统、2个自动气象站的仪器设备正常的维护、运行和数据收集工作。。经过一年的研究,获得了如下研究进展。
(1)尖峰岭热带森林N循环中同位素分馏效应在反硝化作用中的评价。为了准确量化森林土壤反硝化速率,测定反硝化过程中氮氧同位素分馏系数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本研究选择尖峰岭热带原始林和次生林作为研究对象,以清原温带落叶松林和混交林土壤作为对比,以测定土壤反硝化过程中氮氧同位素分馏系数。尖峰岭原始林和次生林氮同位素分馏系数分别为45.9‰和44.0‰。氧同位素分馏系数分别为13.1‰和12.7‰。反硝化过程中,18O和15N同位素比例分别为0.29和0.29。本研究测定的反硝化过程分馏系数(15N)为45‰,远大于其他的反硝化细菌纯培养和海洋生态系统及其他陆地生态系统反硝化分馏系数。以往研究中,一般利用氮分馏系数16‰来量化整个陆地生态系统或森林的反硝化速率,得出反硝化速率占总氮损失33%和48-86%的结论,根据本研究的结果判断,以往研究中森林土壤反硝化速率被高估了。
(2)台风干扰对海南岛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固碳功能的影响研究。开展了基于倒木年轮和早晚材的宽度、密度等变化特征、树轮指数的气候敏感性指标及年轮碳氮氧同位素丰度反演并评价历史台风对树木生长及碳固定的影响,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热带山地雨林树木生长与极端气候变化的相关关系,探讨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变化的驱动因素提供新思路和解决手段。分析了台风对热带森林植被碳库的短期和长期影响,提出了短期内台风将导致植被碳库的显著下降,但长期来看,台风将促进林木的更新与生长,有利于植被碳库的持续增加。揭示了热带山地雨林以水分为主,水热共同驱动的碳交换动态变化控制机理。
(3)热带山地雨林碳交换变化动态水分控制机理。生态系统碳利用效率(CUEe)随降雨量的增加呈减少趋势,但旱季和雨季其控制机理存在差异。降雨对生态系统碳利用效率的影响在旱季主要是由于呼吸显著增加导致CUEe随降雨增加而降低。而在雨季,非暴雨条件下,也是由于呼吸显著增加导致CUEe随降雨增加而降低;而在暴雨条件下CUEe随降雨增加而降低则是由于白天净碳固定能力(daytime NEP)出现显著减弱导致的。
4、热带雨林生态系统氮磷沉降的影响及营养限制机理
主要是在执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氮沉降对热带山地雨林固碳能力的影响研究”、中央级科研院所基金项目“热带山地雨林生产力的营养限制研究”等项目的研究结果。
(1)氮沉降对热带山地雨林固碳能力的影响:本年度完成氮沉降试验样地的每月固定的施肥工作、土壤呼吸(自养、异养和凋落物呼吸)测定工作和凋落物收集测定工作;每个季度的土壤取样和样品分析(土壤有效氮、土壤pH、土壤碳氮磷)测定工作;旱季和雨季的2500株树木的生长监测测定、植物叶片和细根的取样测定工作。以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原始林和次生林为研究对象,实地模拟氮沉降增加对热带山地雨林固碳能力的影响,结果发现:氮添加不同程度低促进了树木的径向生长,雨季生长速率大于旱季。中氮和高氮促进了原始林的生长,高氮处理促进了次生林的生长,中氮处理显著促进了原始林大乔木层(20 cm≤DBH < 30 cm)的生长。氮添加促进了原始林的地上部分净初级生产力(ANPP),而对次生林的ANPP没有影响。热带山地雨林原始林生态系统地上部分对氮沉降的碳吸收效应C:N = 23。氮添加均显著地促进了山地雨林生态系统土壤碳排放(P < 0.05)。
(2)热带山地雨林生产力的营养限制研究。本年度每个季度土壤矿化测定和取样工作、土壤微生物取样工作;样地近1000株植物叶片的取样、制样和样品碳、氮和磷元素分析测定工作;样地气象环境(空气温湿度、土壤温度、土壤水分)监测工作。以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原始林和次生林为研究对象,实地模拟氮磷沉降增加对热带山地雨林生产力的影响,结果发现:磷处理显著促进了中乔木层(10 cm≤DBH < 20 cm)的生长。磷添加均显著地促进了山地雨林生态系统土壤碳排放(P < 0.05),磷添加对细根的生物量没有显著影响,但是氮-磷处理显著降低了细根的碳含量,磷处理和氮-磷处理显著增加了土壤表层细根的磷含量而降低了N:P。这些研究结果都表明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是一个受磷限制的生态系统,通过氮-磷外源输入刺激了细根对磷的吸收,而促进原始林地上部分的碳吸收和地下部分的自养呼吸。
5、森林土壤生态学研究
主要研究项目为“华南地区森林土壤典型调查”,范围包括海南、广东和广西等省。通过参加“中国森林土壤调查、标准规范及数据库构技术”的现场培训,开展相关的研究。7-8月份和11-12份分二批赴各地进行了野外调查和取样、制样工作,共完调查挖掘深度100~150cm的土壤剖面50个,土样样品254份,环刀460个,拍摄了每个剖面的剖面照、景观照和远景照共50套,挖掘制作了5套20×100cm的土壤整段标本和比样标本。完成所有土样的制样、石砾含量、容重及水分物理性指标的测定。调查或整理50个剖面的植物样方的每木调查数据。
在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中,选择了固定位置的6个林窗的内部、边缘、外部共78个(每个林窗13个)凋落物框收集凋落物和测定96个(每个林窗16个)土壤呼吸、林窗的内部、边缘、外部土壤呼吸的24小时日进程等。在五指山、霸王岭、尖峰岭测定部分土壤容重,以求算准确的森林土壤碳含量。在尖峰岭60公顷大样地的1500个20m×20m的样方中选择代表性的样方60个,每月测定凋落物、土壤呼吸、土壤氮矿化等。土壤样品测定分析和相关数据整理工作正在进行中。
6、广州市森林碳汇计量研究取得初步结果
通过开展森林样地调查和数据集成研究,精确计量全市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库现状。协调项目各课题组完成:954个森林样地调查(包含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枯立枯倒木、凋落物层、土壤层)和48个样地排放调查的基础数据、14715份植物和土壤样品的采集和预处理工作、10657份植物和土壤样品碳氮含量测定工作、500000条树木、灌木、草本、土壤和细根调查数据的入库工作、收集分析处理10000条森林碳汇数据,26个树种和135株标准木的生物量测定工作,初步建成森林碳汇数据管理系统并进行调试。初步完成广州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估算,广州市森林生态系统总碳储量约为52.14 Tg C,平均碳密度为182.26 t C ha-1,植被和土壤碳储量(0~100 cm)分别为21.16 Tg C和30.97 Tg C,其碳密度分别为73.98 t C ha-1和108.28 t C ha-1,天然林的碳密度(206.4 t C ha-1)>人工林(163.2 t C ha-1)。乔木层碳库占32-44%,土壤层碳库占53-66%,而其他层约占2-3%;,全市森林成熟林的碳储量最大,为11.71 Tg C,占全部龄组碳储量的25.3%,接下来为中龄林和幼龄林,近熟林最小(所占比例为15.0%)。全年召开三次项目学术研讨暨工作总结会议。
7、尖峰岭生态站开放平台运行情况良好
尖峰岭生态站今年有来自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华南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林科院森环森保所、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等科研院校的专家教授及研究生,共24批次68人次参与了生态站的合作研究工作,开放平台运行情况越来越顺畅。
全年邀请了加拿大阿尔伯特大学的John Spence教授、何芳良教授、Scott Nielsen副教授、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分校的Stephen Hubbell教授来尖峰岭生态站指导生物多样性的研究;美国林务局南方林业站的欧阳颖教授、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副教授何新华博士。波多黎各大学邹晓明教授来尖峰岭生态站指导森林水文、森林土壤生态学等方面的研究;特别是邀请了来自CTFS的Detto Matteo博士到尖峰岭生态站工作了2周时间,帮助分析处理了海量的大样地数据,指导了高水平论文的撰写。
课题组有1人次赴巴拿马参加为期2周的森林生物多样性数据处理技术培训。
全年有来自国内约300名林业基层工程技术人员来尖峰岭生态站进行交流、培训和现场学习,包括来自贵州、福建、海南等地的林业生态工程效益监测基层技术人员,举办技术培训讲座2次。
尖峰岭生态站继续支撑了北京大学主持的973项目“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源汇特征及其全球意义(2010CB950600)”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项目“中国陆地植被的时空格局与生态功能(31021001)”在尖峰岭站开展氮磷添加实验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参与的973项目“碳循环关键过程及其气候系统耦合研究(2013CB956600 )”在尖峰岭站开展甲烷气体监测研究;支撑了广州市的森林碳汇计量与研究项目、北京大学的中国植被志编研项目,以及中山大学、中国林科院、中国科学院等科研院所相关科研项目的研究。
在科技部组织的2015年国家台站年度绩效评估中,尖峰岭国家级森林生态站在5个分项评估中获得了“优”,1项为“中”,总评价为中等偏上,评估成绩优于2014年。
8、积极开展科普活动,加强宣传,扩大影响
12月参加了国家林业局科技司、海南省林业厅和中国林科院联合举办的“林业科技下乡科普惠民活动之海南行”科普活动,制作12块精美展板摆放在海口市万绿园供市民免费学习,取得了良好的科普教育成效。
尖峰岭国家级森林生态站2015年在国家林业局、中国林科院、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热带林业研究所等网站上报道了生态站的研究动态与进展、学术交流、合作研究等信息报道19条共55网页次,扩大了尖峰岭生态站的影响。
三、课题组研究产出(论文、成果、报告、获奖等)
1、尖峰岭生态站发表论文6篇(其中2篇为SCI论文):
(1)Han Xu, Matteo Detto, Suqin Fang, Yide Li*, Runguo Zang and Shirong Liu. Habitat hotspots of common and rare tropical species along climatic and edaphic gradients. Journal of Ecology, 2015, 103, 1325–1333 (SCI).
(2)Han Xu, Yide Li, Shirong Liu*, Runguo Zang*, Fangliang He and John R. Spence. Partial recovery of a tropical rain forest a half-century after clear-cut and selective logging.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2015, 52, 1044–1052 (SCI).
(3)周璋,林明献,李意德*,陈德祥,骆土寿,许涵,海南岛尖峰岭林区近50年的热量因子变化特征。生态环境学报,2015, 24(4): 575-582。
(4)周璋,林明献,李意德*,陈德祥,骆土寿,许涵,海南岛尖峰岭林区1957─2003年间光、水和风等气候因子变化特征。生态环境学报,2015, 24(10): 1611-1617。
(5)郭晓伟,骆土寿*,李意德,许涵,陈德祥,林明献,周璋,杨怀,海南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土壤有机碳密度空间分布特征。生态学报,2015,35(23):7878-7886。
(6)许涵,李意德*,林明献,吴建辉,骆土寿,周璋,陈德祥,杨怀,李广建,刘世荣,海南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60 ha动态监测样地群落结构特征。生物多样性,2015, 23 (2): 192–201。
2、尖峰岭生态站出版专著1部:
许涵,李意德,骆土寿,陈德祥,林明献,李艳朋,杨怀,吴建辉,周璋,海南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群落特征、树种及其分布格局。中国林业出版社,2015年4月。
3、尖峰岭生态站与其他学者合作发表论文6篇(其中SCI论文3篇):
(1)Ying Ouyang, Jia-En Zhang,Yide Li,Prem Parajuli and Gary Feng. Impacts of rainfall and air temperature variations due to climate change upon hydr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 case study. Journal of Water and Climate Change, 2015.06.4:865-879(SCI).
(2)Jing Cong, Xueduan Liu, Hui Lu,Han Xu, Yide Li, Ye Deng, Diqiang Li and Yuguang Zhang. Available nitrogen is the key factor influencing soil microbial functional gene diversity in tropical rainforest. BMC Microbiology, (2015) 15:167(SCI).
(3)Jing Cong, Xueduan Liu, Hui Lua,Han Xu, Yide Li, Ye Deng, Diqiang Li, Yuguang Zhang. Analyses of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soil microbial functional gene diversity in tropical rainforest based on GeoChip 5.0. Genomics Data, 5 (2015) 397–398(SCI).
(4)梁爽,许涵*,林家怡,李意德,林明献,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优势树种白颜树空间分布格局。植物生态学报,2014, 38 (12): 1273–1282(2014年底未统计的文章)。
(5)陈仁利,蔡卫京,杨怀,顾茂彬,白带锯蛱蝶实验种群生命表的研究。环境昆虫学报,2015,37 ( 1) : 44-5。
(6)陈仁利,龚粤宁,杨怀,谢国光,顾茂彬,雨雪冰冻灾害后南岭凤蝶多样性恢复研究。生态科学,2015, 34(2): 82−86。
4、尖峰岭生态站与其他学者合作出版专著1部:
罗晓莹,庄雪影,杨跃生,蔡静如,唐光大,莫罗坚,许涵,郑明轩,曾明,陈永聚,郑文经,杜鹃红山茶保护生物学。中国林业出版社,2015年1月。
5、学术报告、技术培训报告等8次:
(1)李意德:森林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监测技术。贵州省林业厅林业生态工程监测人员技术培训班,2015.4,海口-尖峰岭。
(2)李意德:“瞄准国际前沿•加强交流合作•构建开放平台”。国家林业局科技司全国陆地生态系统定位研究技术培训班,2015.9,河北秦皇岛。
(3)李意德:热带森林生物多样性研究。海南大学植物保护与生态学院,2015.12,青年教师培训讲座,海口。
(4)李意德:热带雨林保护与恢复。国家林业局科技司、海南省林业厅和中国林科院联合举办的“林业科技下乡科普惠民活动之海南行”科普活动,2015.12,海南海口。
(5)周璋:森林土壤和水对森林固碳的影响。全球变化背景条件下的水碳平衡国际学术研讨会,2015.9,广东深圳。
(6)周璋:热带雨林氮磷添加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广东省生态学会年会,2015.12,广东肇庆。
(7)许涵:森林植物多样性监测中的样地建立与技术方法。广东省自然保护区管理办公室,2015.8,广东南昆山保护区。
(8)许涵:固定样地监测设施建设与调查技术规范。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15.10,广东乳源南岭保护区。
6、尖峰岭生态站为广东省制定地方标准2份:
(1)李意德、何克军、许涵、黄少锋、廖广社、毕肖峰、骆土寿、吴华荣、陈德祥、周璋、林明献,广东省地方标准,《自然保护区维管束植物多样性调查与监测技术规范》,广东省林业厅,2015年(11月递交报批稿至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2)李意德、何克军、陈德祥、骆土寿、毕肖峰、黄少锋、廖广社、吴华荣、许涵、周璋、林明献,广东省地方标准,《自然保护区主要生态因子监测技术规范》,广东省林业厅,2015年(11月递交报批稿至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7、获认定成果1项:
李意德,许涵,庄雪影,刘世荣,臧润国,李广建,骆土寿,陈德祥,林明献,杨怀,周璋,梁俊峰,林家怡,莫锦华,盛大勇,李迪强,张宇光,热带天然林自然恢复评价关键技术。国家林业局认定成果,2015.6,北京。
四、人才培养
目前共有在读硕士科学研究生5名,专业硕士2名;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1名,博士后1名,专业硕士1名;本年度1名硕士研究生完成毕业答辩。
五、2016年工作计划
在新的一年里,尖峰岭生态站研究团队全体人员将继续努力,共同把尖峰岭生态站的各项监测研究工作和开放性研究平台工作做好。工作主要有:
1、继续加强尖峰岭国家级生态站的管理工作,特别是在科技部和国家林业局要求下的开放性研究平台建设与管理工作,保证尖峰岭生态站有效的运行管理工作;
2、持续保证生尖峰岭态站常规性监测数据的完整性和连续性,这是定位站所有工作中的最基本任务;
3、着力抓好“三个研究平台”(生物多样性监测研究平台、森林碳汇研究平台、森林氮磷添加实验平台)的深化研究,特别是生物多样性监测研究平台,2016年开始需要进行样地系统的复查工作;
4、继续加大“请进来”的工作力度,邀请国外知名作者来尖峰岭生态站指导,鼓励和加强与其他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联合开展研究;通过已获得的海量数据的分析整理,利用引智计划项目、创新团队项目等聘请的国外专家优势,撰写更多高水平的论文;同时也要加大“走出去”的力度,让尖峰岭生态站年轻的研究人员出国开拓视野,提升数据挖掘处理和论文撰写水平,争取人才培养等方面有更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
5、争取在研究论文和专著的出版方面比2015年度有进一步的提升。